现在的人,手机APP一点,生辰输进去,唰,一个八字盘就出来了。方便,是真方便。但你信不信,这种方便,有时候像鸦片,它让你爽,也让你废。真正的那个味道,那个跟天地节律共振的感觉,全没了。今天,我就想掰扯掰扯一个老派、甚至有点“自讨苦吃”的玩意儿—— 盲排八字排盘 。
什么叫盲排?说白了,就是给你一个公历或者农历的出生时间,你不借助任何万年历、软件,纯靠脑子,靠心算,把那四根顶天立地的柱子——年柱、月柱、日柱、时柱,给它清清楚楚地排出来。这玩意儿,才是真功夫。它不是什么玄之又玄的特异功能,它是一套严谨、精密的算法,是老祖宗留下的“时间解码术”。
很多人会问,现在都有高科技了,干嘛还学这个?累不累啊?

我跟你讲,这就像你天天吃外卖,方便是方便,但你永远不知道一道菜从食材到火候的微妙变化,你只是个消费者。而 盲排八字排盘 ,就是逼着你亲自下厨,从认识每一颗花椒、每一片姜开始。这个过程,痛苦,但通透。
当你开始学盲排,你才真正开始理解时间。你不再是看一个孤零零的日期,你看到的是一个在甲子长河里流淌的坐标。
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过程,让你感受下其中的门道。
最基础的,是 年上起月 。这个相对简单,有个流传千年的歌诀:“甲己之年丙作首,乙庚之岁戊为头……”这几句口诀像咒语,你得背得滚瓜烂熟。它告诉你,不同的年份天干,正月的天干是什么。比如今年是甲辰年,甲己之年丙作首,那正月就是丙寅月。这个“寅”又是怎么来的?因为地支是固定的,正月永远是寅月,二月永远是卯月,雷打不动。但这里有个巨大的坑,也是无数初学者掉进去就爬不出来的—— 节气 。
八字命理的月份,根本不是按农历初一算的!它是跟着 节气 走的。立春才是新一年的开始,惊蛰才是二月的开始。你必须把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大致日期刻在脑子里。一个人,他说自己生于“正月初五”,你要是不过脑子就当寅月算,那就可能大错特错。如果那天还没过立春,那他八字的年柱和月柱,就都得按前一年的来算。失之毫厘,谬以千里。这一点,APP会帮你自动校准,但你自己盲排,就得时刻绷着这根弦。这就是专业和业余的分水岭。
接下来,是 日上起时 。这个也有口诀:“甲己还加甲,乙庚丙作初……”同样,背熟了,根据日柱天干,就能推出子时的天干。比如今天是甲子日,那么子时就是甲子时,丑时就是乙丑时。这个也不算太难,算是基本功。
真正的硬骨头,那块最难啃的,是 推日柱 。
这是 盲排八字排盘 的核心,也是王冠上的明珠。怎么在脑子里,从一个公历年份,比如1992年8月15日,直接推出它的干支——壬申年,戊申月,和最重要的,当天的日柱是什么?这套算法,非常复杂。它涉及到公历年份和干支纪年的换算,要考虑闰年,还要进行一系列的加减运算。
我当年学这个,真的是头皮发麻。你需要记住一个基准点,比如某年某月某日的干支,然后像一个精密的人肉计算器一样,往前推或者往后算。这里面有各种流派的速算法,比如“元旦定局法”,或者更复杂的“积日法”。你得在脑子里完成“(年份-基准年)×365 + 期间的闰年天数”这样的运算,然后对60取余数,最后才能定位到那一天的干支。
这个过程,枯燥吗?极其枯燥。但当你真的能不借助任何工具,一个朋友随口报出他的生日,你脑中电光火石,那八个字——比如“壬申、戊申、庚辰、甲申”——清晰地浮现出来时,那种成就感,那种对时间规律洞若观火的快感,是任何软件都给不了你的。
它要求你把整个时间的框架,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 天干地支 流转、节气更迭,完完整整地内化到自己的骨头里,成为一种本能反应。这之后,你再去看一个八字,你的感觉是立体的。你看到的不再是四个孤立的柱子,而是一个能量场,你能“看”到这个壬水是从哪里流过来的,这个丙火的根气旺不旺,因为整个时间的“地形图”已经在你心里了。
这是一种修行。一种心性的磨练。在今天这个追求“短平快”的时代,愿意花功夫去钻研 盲排八字排盘 的人,越来越少。大家都想要结果,不想要过程。但命理的精髓,恰恰藏在过程里。藏在你为了搞懂一个节气,翻遍资料的那个下午;藏在你为了背熟一个口诀,嘴里念念有词的那个夜晚;藏在你为了攻克日柱算法,用掉一整本草稿纸的那些瞬间。
当你掌握了盲排,你对八字的理解会跃升一个维度。你会发现很多软件排盘的微小错误,你会对一些特殊格局的来源有更深刻的认识。更重要的是,你建立了一种自信。这种自信,不是来源于某个大师的肯定,也不是来源于客户的恭维,而是来源于你对这门学问核心规律的牢固掌握。
所以,别再仅仅满足于当一个“八字APP使用者”了。如果你真的热爱这门学问,想探寻其更深处的奥秘,不妨试试,去挑战一下 盲排八字排盘 。这趟旅程会很艰苦,但它通往的地方,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、谁也拿不走的智慧殿堂。这,才是玩味“命运”二字的真正乐趣。
发表回复